第一:主題
不論我們是在拍攝一個人物專題片,還是在寫一個散文,更或者我們在與人磋商。我們都需要有一個主題。主題就像是我們的人物專題片的靈魂,就像是我們人物專題片的脊梁骨,是一個中樞機構。沒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我們怎么能夠讓這個作品做到有血有肉呢?
主題,也就是說我們在拍攝這個人物專題片的時候,我們主要是想表達這個人帶領我們奔向了小康生活,還是說這個人的感人事跡,亦或者說是這個的人的奮斗史。這些主題都是可以的。但是在表現主題的時候一定要選取能夠揭示這個主人公的思想境界的,把最能夠表現這個人崇高品質的事跡拍攝下來。
現在很多的人物專題片最愛犯得一個錯誤就是把一個人物專題片拍的像是流水賬一般。先是講主人公小時候的趣事,再就是初中高中的叛逆,逐漸的成熟,然后是工作,家庭。這些該不該拍,是該拍的。但是也不能夠沒有主題啊,至少我們重點是要表現的是主人公的現在吧!不是和重要的部分就不要話費太多的鏡頭。這也是在為我們的觀眾節約時間。
第二:性格
這里所說的性格,不只代表人物本身的性格,還有拍攝手法和剪輯方法的性格,這三者必須是統一的。當然拍攝手法可以有多樣性,剪輯方法也鼓勵創新,但是無論你怎么變,你的宗旨是人物性格的表達和塑造。
現在很多人物專題片還在走以前高大全的套路,歌頌、贊揚,列舉了很多人物的光輝事跡,展示了很多榮譽證書,永遠都是奮斗在第一線,永遠都是不辭辛苦不遺余力。所有人都變成了工作狂。那么工作的辛苦、敬業該不該拍?該怎么拍?這就需要導演與人物的多溝通多交流。
人物的性格抓住了,影片的風格也就確定了。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不但有高高在上的榮耀,還有平平淡淡的潤物細無聲。經常有人糾結,人物專題拍來拍去都是一個套路,人物情況也交代了、專訪也做了,不管是跟拍還是擺拍,都拍攝制作完成了,但除了職業和說話內容不一樣,就沒覺得主人公跟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樣。同樣行業的這類人,換個名字,這個影片依然成立。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只想說:你是在介紹一個人,不是在塑造一個人。